智旭在四十九歲時撰述《阿彌陀經要解》,他對於淨土三經中最重視《阿彌陀經》,因此《阿彌陀經要解》是他在淨土教理上的重要著作。此智旭於《阿彌陀經要解》是以天台學說來詮釋淨土教理。先使用天台宗的「五重玄義」來說明此經,以能說、所說人作為對象來釋名,以「實相」為正體,「信、願、持名」三資糧為修行的宗要,以明心的「往生不退」為力用,以無問自說及大乘菩薩藏攝為教相。修淨土法門的行者,所注重的是如何修行往生西方淨土,就是要具備三資糧信願行。三者皆息息相關。「信」,有六種信, 是指信的內容有六義,這六義是兩兩相對的概念。信自,相信內心的佛性本具,為信自;信他,以教為他。信因,相信念佛為因緣;信果,以往生為成佛的果。信事,以境為事;信理,以法界為理。願為要務,淨土的三資糧中,信與願是前導,尤以所發的願為最重要,是為往生淨土的關鍵。「願」的意涵有二:厭離娑婆,欣求極樂;發願兼具信、願二資糧。所謂「行」,即是持名憶念佛,或專執所持名號,它是既簡易又方便,是最直接的捷徑;能達到「至頓至圓」,且能普被三根,利鈍全教,收機最廣,下手最易的修行法門,包括二方面:三慧、念佛三昧。三慧,即是聞慧、思慧、修慧。聞慧,聞說阿彌陀佛名號,還要具足三資糧。思慧,即是執持名號,依念佛程度之淺深不同,而分為事持、理持。修慧,即是一心不亂,以斷惑證真來判準,又分為事「一心、理一心。念佛三昧,是指廣義的念佛。廣義的念佛,一、惟念內心的自佛,言「念自佛」二、惟念外在的他佛,言「念他佛」、三、自他不二,言「自他俱念」等三種。念佛三眜是「無上寶王」,名寶王三昧,是為普攝一切的三昧中王,智旭承襲智顗的四土說,將淨土分為四種:凡聖同居土、方便有餘土、實報無障礙土、常寂光土。其中極樂世界、娑婆世界等皆是指凡聖同居土,而橫超方便有餘土及實報無障礙土、加上常寂光土等三種淨土,是諸上善人的同居境淨。